你的位置:现代少年网 >> 新闻版 >> 热点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为城市建设者点赞——本报小记者赴地铁施工现场采访

热度0票  浏览338次 时间:2016年5月09日 08:53

为了展示“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城市发展风貌和地铁建设者“敢为人先 勇立潮头”的敬业精神,同时让更多武汉少年儿童了解地铁建设的艰辛,“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本报在武汉地铁集团团委的大力帮助下,带领8名小记者走进地铁施工现场进行了实地采访。
       小记者们来到机场线盘龙城地铁站施工现场,实地观看了站厅层和站台层的施工进展,武汉地铁机场线建设总部一级项目经理王峰、中铁十一局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朱明喜等作为建设者代表接受了小记者采访,就工程概况、施工进度、施工计划、安全管理等做了详细介绍,并就建设者的日常生活与小记者们进行了交流。小记者们为常年奋战在一线的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记录下了他们辛苦奋斗的动人瞬间。

攻坚克难保工期
      深一脚、浅一脚地下到地下,我们终于到达了施工现场。昏暗的灯光下,我们依稀可以看见地铁站的轮廓,空旷的站台、高高的穹顶、宽敞的大厅,我想,将来这里一定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吧!
      对面的铁轨旁,两个工人叔叔正在黑暗中电焊,他们蹲坐在铁轨上,带着四方的防护面具,手上的焊枪不时闪出蓝色的电弧,照亮身旁的空间。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灰尘,我们这些娇惯的孩子们不由得捂住鼻子咳嗽起来,施工叔叔说,因为地下施工尘土较多,虽然平时经常洒水、清洗,空气质量还是不太好。
      接着,工程师叔叔在会议室里向我们介绍了工程具体情况。地铁机场线全长19.8公里,是一条“上天入地”的线路,即采取地下线路与地上高架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其间穿越了3号线、府河和马家湖等,地上高架沿线风景宜人,地下隧道穿越府河河床时,遭遇长约80米范围的大面积、长区段孤石层,盾构机先后9次更换刀具,耗时38天才将这段隧道挖通,而平常状况下一周就可洞穿。现场的工人叔叔们为了保证地铁按期通车,每天超常工作,有些人已经三个春节没回家过年啦!
      走出地铁站,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周围明亮整洁的环境,我不由得想到了还在地下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的工人叔叔,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不分昼夜地辛勤工作,才换来了我们舒适安全的出行,他们真是一群无名英雄。
本报小记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小学 向思睿

现代“大禹精神”
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吧!今天,我想跟大家讲讲一群整天在暗无天日的工作环境中,与钢筋、沙砾与泥土亲密接触,为了地铁的顺利通车,三年都回不了家的地铁建设者们。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他们是我眼中的现代“大禹”。
      为了高质高效修好每一条地铁线,他们没有双休,没有节假日,从东方晓白到华灯初上,甚至不眠不休。忍受着年复一年的黑暗寂寞、日复一日的嘈杂闷浊,在工地里过夜也是家常便饭。他们和家人聚少离多,一位施工者告诉我们,他连续三年都没回家和家人一起过春节。我们问他们:“你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出人意料的是,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只希望地铁能顺利通车,方便市民出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环保!”
      正是这样一群常年在“地下”耕耘着的叔叔们用自己的汗水修建了一条又一条方便快捷的地铁线,让我们向这些默默无闻的地铁建设者“点个赞”吧!
本报小记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小学 金容辰

工人叔叔谢谢你们
      工地里面一片漆黑,粉尘滚滚……在短短的采访时间里,我们不太适应,不停地咳嗽、打喷嚏,呛得眼泪直流。很难想象,修建地铁的叔叔们在恶劣的环境下还坚持工作如此之久。
      曾经的我在感受地铁的方便与快捷时,从来没有想过这一切都是地铁工人叔叔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今天的采访让我深刻感受到: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城市生活还会如此方便吗?作为一名小记者,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更多地做些什么,我只想说谢谢这些叔叔们,请他们多多保重自己的身体,为了自己的家,也为了城市———这个我们共同的大“家”。我想告诉叔叔们我的爸爸是医生,好想让我的爸爸为叔叔们做做体检,他一定非常乐意为这些城市建设幕后英雄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报小记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小学 金玥玲

记者 钟利 彭辉 许敏敏 通讯员 荣毅
(其他参加采访小记者:武汉大学第一附属小学 王曦喆 杨诗雅 龚家华  武汉市棋盘街小学 王盛炜  武汉小学 于方泽)

上一篇 下一篇